DQZHAN技術訊:中船海裝研究院院長韓花麗:風電前沿技術重點
2017年10月16日-19日,2017北京國際風能大會(CWP2017)在北京隆重召開。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新館)“全球風電CTO論壇——風電前沿技術”,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國家海上風力發(fā)電工程技術中心研究院院長韓花麗做了“風電前沿技術探討”主旨演講,主要包括風電現狀分析、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和風電前沿技術三個部分。在前沿技術方面重點介紹了浮動風機技術、分散式能源和孤島微電網、潮汐能發(fā)電技術、超導發(fā)電機和高空風電機組。
以下為演講內容:
韓花麗:各位同仁大家中午好,我的題目是風電前沿技術探討,我是來自國家海上風力發(fā)電工程技術中心,目前在中國海裝工作,三個部分,風電現狀分析,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和風電前沿技術。
簡單回顧一下在2016年中國裝機量依然是****,中國裝機量主導是陸上風機,陸上風機有什么特點呢?首先是平均功率不斷升高,從過去幾年,根據右邊的統(tǒng)計結果,從2007年到去年年整個十年單機容量逐步由原來的1.5兆變成了2兆。**個特點,風輪直徑不斷增大,依然從過去十年來看,以兩兆為例。第三,我們再說說,它的增速達到58%,從這個上面來看中國風電已經處于一個大發(fā)展的階段。從單機功率來說,在2016年裝機量*大的是4MW這個比較清楚,根據目前的一個市場行情,我們預計在2018年5到6MW成為主導機型,大家問了為什么過去都是4MW,明年5到6MW為主,現在很多廠家宣布開發(fā)10MW,我們看一看為什么國外很多機型沒有直接用到中國,國外的風資產比較好,都在一類或者超一類風區(qū),中國的風資源在廣東沿海那邊比較好一點,其他的都是三類或弱三類,這個就是我們和國外的發(fā)展模式是有所區(qū)別的。
以兩個項目來說,一類風機看看經濟性方面,左邊**列是5MW的151的對比來說,采用技術0.7情況下,對照151機組達到4000小時,它的投資收益率排名是**的,我們再以三類風機來做個對比,年平均風俗在7.8左右,運用情況,我們5MW,它比我們預計的要高一些的。從這個上面我們簡單總結一下,對中國的風資產來說,我們在中國是比較適合大的風機直徑機組的開發(fā)。
**部分風電機組關鍵技術研究。很多行業(yè)中人做風電也超過十年了,這十年以來我們陸上發(fā)展特別快,海上也在逐步發(fā)展,海上風電機組到底什么關鍵技術,對于海上風電來說我們一直堅持一個核心,**就是平臺核心技術,是你企業(yè)能否長久進步的關鍵,首先我們從陸上來說,陸上現階段考慮的是什么?功率是逐漸增加的,現在對海裝來說,我們今年花一年時間3MW從設計一直到樣機出來,為什么這么快,是由于綜合的設計技術來決定的。功率逐步增加,風輪直徑增大,現在推出2MW的131。第三是輪轂的風輪直徑增高,還有就是存量風場的需求,這么多風場后面怎么用,現在所提倡的一個是增功技術,另外一個對西北比較提高對于吊網的技術。
海上與陸上當然有所不同,不然的話這么多整機廠家都在海上有大的作為了,不同主要在于它使用條件的一個不同,你能否通過自身的平臺設計技術,設計出新型風機,能否對原有的風機進行適應性的改進,通過這個歷程我說一下平臺技術的歷程,風機技術2007年開發(fā)了,它的持續(xù)發(fā)展增強葉片2010年都堅持的一個方向,風輪直徑102的,2013年是111的,但是2005年是120的,技術堅持十年了,相對來說處于一個很穩(wěn)定的階段了,下面是我們新的平臺,我們原始設計是在2012年完成風場裝機的,從2015年底開展設計是風輪直徑171的。
有些同行問海裝為什么要開發(fā)3MW,是有一個必然性,3MW開發(fā)起來容易很多,我們年初啟動,在年底順利把三個系列,136、140和145的順利推出,還有另外兩個是分布式的850機組和200機組。
下面我提一提陸上現在所遇到的高塔筒,有混凝土的,還有鋼混塔筒的,混凝土塔筒畢竟像100多米房子上都蓋了,它可以提高運輸和道路的通過能力,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缺點,主要是在費用上面需要模具進行預制,初期投資也是花了比較多的錢。**個對生產和裝備的工藝要求比較高,是以現場的預制。
**個關于增功,很多第三方也在提,增功就是對存量風場已經裝了那么多,畢竟這些年也提到風資源越來越不好了,它的效益有所降低,我要么提升我CP值,要么提升我風輪的直徑,像目前我們裝機的5MW151風輪直徑的使用的葉片都是這么采用的。
第四方面,關于宏觀選址和微觀選址,剛才遠景的裴總講的特別好,遠景確實有很多軟件上的優(yōu)勢,目前對于海裝來說,我們所做的一個是跟國家氣象局進行聯(lián)合,作為海上自身,我們也在開發(fā)陸上和海上的風資源,也有自己相應的風場,我們做這個是為新能源服務,他的水平分辨率跟國外的軟件相比,他的分辨率是一千米,他的高度相對來說可以達到120米的高度,而且有國內的一個行政區(qū)域道路坡度都在里面有所體現,其次可以設置相應風機的參數在里面進行自動選型,這是它基本的一些信息。
第五方面,來提一下可靠性,無論對陸上還是海上,可靠性都至關重要,通過5MW近5年多的運行,我們在2012年裝了5臺風機,我們充分體會到了可靠性對企業(yè)來說意味著什么?有的時候我們也想,汽車和風機,汽車通常做到五千公里去保養(yǎng),一萬公里去定時保養(yǎng),其他的平時沒出現多大問題,他怎么做到的,我們做風機同樣的,有很多借鑒意義,我們也采用相應的規(guī)范,同時我們也借鑒了中船重工的方法。
**個關于海上風電環(huán)境適應性方面,隨著大家認知的提升,對環(huán)境這一塊的保護是越來越在意,我風機怎么保證它內部的環(huán)境,盡可能與陸上相接近,其實這些技術也比較簡單,但是做的時候效果怎么樣是有待時間檢驗的,目前的檢驗效果證明在機艙里面和塔機的平臺里面,這一塊的效果是達到了要求,我們經過近一年的做了。
*后說一下服務這塊,有些零部件廠家他確實也不存在了,在陸上大家也遇到了,整機企業(yè)70多家,到現在20幾家,很多都消失了,對于整機企業(yè)來說,我們要做的是零部件完整的一個配套鏈體系,這塊也確保了我們葉片公司有持續(xù)改進能力,**個是關于海上運維這一塊,目前我們小批量風機基本上使用兩臺運維船,相應的運維工作量是比較大的,因為畢竟出海的窗口特別有限,有些部件也是需要不斷適應的過程,這塊我們認為在這上面舍得投入的公司會產生一個更多服務的保障。
第三部分,簡單分享一下我們這邊參與的和了解到的風電前沿技術。
**個是關于浮動風機,這個在國外,特別英國那邊有很多提及,在中國比較少,它離海岸更遠一些,但是它的生存空間大一些,因為它主要是海上漁業(yè),海洋環(huán)境開發(fā)等這些限制,決定了它的生存空間,其次離岸距離增大,所以說需要浮動風機。
中國海裝參與的浮動風機所做的工作,是跟英國這邊聯(lián)合做的,我們這邊主導做的是一個風機和平臺的一個聯(lián)合仿真計算,在這個過程中目前所定義的工礦是差不多近萬種的和平臺聯(lián)合仿真的工礦,其次是關于它的控制,畢竟風機原來是固定的,相對來說復雜很多,控制上面我們進行了一些單風機協(xié)調控制和雙風機協(xié)調控制,因為目前的船你不可能到那邊再沉下去進行相應的吊裝,所以它的維護是至關重要的,我們對維護方案進行了一系列的調研,也確立了自維護系統(tǒng)。
**方面,是關于分散式能源和孤島微電網,這個我2013年就使用8500萬機組在重慶實行了項目,相對來說它成本還是比較高。
第三方面是關于潮汐能發(fā)電,它是利用水來發(fā)電,水主要是漲潮落潮,由誤差導致水的流動,目前我們這邊是跟中船重工做了一個450千瓦的一個工作,正在測試階段。
*后這個就稍微前沿一點,我們處于一個跟進階段,一個是超導發(fā)電機,重量是零電阻解決了一個散熱問題,行業(yè)預計成本下降的比較大,也是通往10MW的一個途徑。**個其他前沿技術,這個就是暢想了,像高空的風電機組,它的高度從480米到1萬多米的高空,像放風箏一樣的,還有沒有葉片的技術,它所適用的原理比較簡單一點,但是它有大的創(chuàng)想,目前已經達到1MW。
總之,中國海裝也作為國家海上風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我們也希望加強與行業(yè)的合作,持續(xù)提升產品的技術和質量,降低成本,促進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謝謝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