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QZHAN技術訊:實用!輸電線路微地形、微氣象
一、微地形和微氣象的定義
1.1、微地形
微地形地區(qū)指大地形區(qū)域中的一個局部狹小的范圍,在一個具體的山地,通常局部地形使各氣象因子在小范圍內產生綜合巨變,使得該地點某些氣象因子特別增強,從而可能危及送電線路**運行,這樣的地點稱為微地形、微氣象點。微地形與微氣象是密切相關的,不可分割的。微地形是相對通常意義上的地形而言。是能夠引起氣候參數(shù)變化的狹小范圍。
微地形微氣象的主要類型表
1.2、微氣象
微氣象是指由于某些構造特征(如微地形)所引起的近地面大氣層中和上層土壤中的小范圍氣象要素的改變,這種小范圍氣候特點表現(xiàn)在個別天氣現(xiàn)象(如風、霧、霜、雨凇等)上。但這種要素的改變不至于使大尺度過程(平流、鋒面)所決定的天氣氣候特征發(fā)生較大變化。在線路中是指一條幾十公里到幾百公里長的送電線路中的某一小段,甚至單指一兩基桿塔的狹小范圍,因受地形等因素的影響,該地點某些氣象因子(如冰、風)特別增強,超過該地區(qū)整個區(qū)段的氣象條件。
在微地形、微氣象地區(qū),其氣象參數(shù)會在小范圍內發(fā)生改變,有時會對輸電線路造成嚴重響.產生導線覆冰、舞動、風偏等現(xiàn)象。輕者隨著氣候轉好而恢復正常重者隨著氣候的惡劣變化面加劇,*終造成輸電線路發(fā)生舞動、倒塔、斷線、反偏放電等故障。
根據(jù)氣象學理論,當風形成后移動時其方向和風速不斷地變化,特別是在山區(qū)其方向和速度的變化更為復雜。若桿塔前后均為比較陡峭的山溝.當風沿著塔兩側的山溝運動時易形成狹管效應,導致風速迅速增大。當風從鐵塔側面沿山坡上行時,除使風速增大產生狹管效應外。還會產生一種沿山坡向上升力的紊流效應.形成1個向上的升力作用于導線。風口地形促使風速的加快和風向的改變。使*絕緣子串產生極大的風偏。
二、設計中對微地形和微氣象點的調查及采取的主要技術措施
2.1微地形和微氣象的調查重點
在建設山區(qū)送電線路時,對“微地形、微氣象”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但各地的氣象臺站,基本上建在平壩區(qū)或丘陵地區(qū),也沒有覆冰觀測資料,因此線路設計的氣象區(qū)覆冰,只能深入現(xiàn)場調查研究,充分考慮微地形對大風及覆冰增大的影響;必要時需針對每一小段,甚至每一檔的具體情況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以保證線路的**運行。
在微氣象調查中,關系*密切的是微地形。作為微地形的要素,一定要測定地形坡度、方向、比高(起伏度)。要完全從1/50000或1/100000的地形圖上讀出這些要素是不可能的,應按不同的調查目的來分別進行測定,以判明微地形點的強風區(qū)。對嚴重覆冰的微地形地段在現(xiàn)場考察中主要考慮周圍地形、地物對覆冰的屏蔽效應;導線與屏蔽地形之間的高差;覆冰時的局部風向與線路走向的關系。
2.2設計中的主要技術措施
(1)在送電線路初步設計階段利用地形圖、航攝照片,衛(wèi)星圖片,線路路徑選擇應盡可能避開高山風口、嚴重覆冰及受狹管效應影響的強風帶等微地形、微氣象點,如山顛、埡口、分水嶺等垂直擋距很大的“微氣象點”,需防止不均勻覆冰及不同期脫冰造成倒塔事故。在惡劣氣候地區(qū)、在分水嶺或在突兀的山地平行架設的雙回送電線路應盡量拉開一定距離,以防雙回線路同時倒塔;如果拉開一定距離有困難,應采取相應對策,提高線路抗風、抗冰能力。盡量搜集到目前為止關于該地區(qū)氣候現(xiàn)象的文獻以及分析資料,有關地形表面狀態(tài)對微氣象的影響及小地域氣象的研究成果。初步分析微地形與微氣象的關系,制定出切合實際的現(xiàn)場考察計劃,進行初勘。
(2)現(xiàn)場踏勘時,在無法避讓的微地形地段,設計人員與氣象專業(yè)人員共同進行現(xiàn)場收資考察,確定微地形對電線覆冰及風速增大的影響程度。在施工圖設計階段,終勘定位時設計人員,氣象專業(yè)人員在該地段負責逐擋、逐基調查及觀測,結合周圍地形和地物,覆冰時風向及氣流活動情況等綜合分析,務必將對覆冰及風速影響較大的微地形、微氣象點篩選出來,結合擋距、高差及風、冰等實際氣象條件**考慮,合理采用抗冰、風偏能力強的桿塔或改用承力塔塔型,同時,驗算線夾出口導線單絲強度,并根據(jù)影響程度分別采取其他措施,使其與兩微情況基本相適應,又不使投資加大。
(3)對兩微點的塔型選擇,要結合檔距.高差及風、冰等實際氣象條件**考慮,合理選擇塔型。如山巔、埡口、分水嶺等垂直檔距很大的微氣象點。需防止不均勻覆冰及不同期脫冰水造成倒塔事故。橫跨風口、河谷、深溝等峽谷風道型微氣象點,塔型選擇宜采用抗風偏能力強的桿塔或改用承力塔。
(4)在“兩微”地點尤其注重環(huán)境保護,避免大面積開挖,對地形原狀破壞越大,對線路的危害也就越大,線路運行面對的危險就越多。